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今天,全市环保系统围绕“以科技为支撑,向污染宣战”这一主题,举办“六•五”世界环境日环保科技论坛。
论坛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耀辉教授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2位本市环境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来参加这次环保科技论坛。同时,市环保局系统共有6位青年科技骨干借环保科技论坛活动探讨环保管理和科研的最新情况。主要成员是:上海市辐射站戈立新总工,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研究所杨洁所长、大气所李莉所长、规划所卢士强所长,低碳经济研究中心胡静副主任,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环境监测室首席预测员段玉森。2位专家和6位同志将向大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所取得的科研进展和发展趋势。
一、大气污染防控和监测方面
(一)大数据应用到环境空气监测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光纤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耀辉教授针对目前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尚不健全、覆盖密度不够、针对性不足等问题,提出用低成本在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仪作为现有国控点的补充,同时指出能否结合云计算,为管理部门和公众提供实时的环境空气质量发布服务等研究思路。以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建立的一个空气质量数据融合云计算平台为例,展示了采集管理各类不同数据来源,以及开展的交叉验证、数据质量、分析展示和数据开放等初步研究成果。
(二)大气环境质量联合监测和污染源排放特征研究。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李莉从颗粒物污染水平和污染特征、光化学污染及其复合型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和大气复合污染数值模拟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展示了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指出大气污染研究需要深入系统开展环境质量联合观测和污染源排放特征研究,认清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输送规律、污染成因和来源,整体提升长三角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和高污染应急防控的应对能力,从而为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三)上海市大气环境监测技术。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监测室副主任段玉森对于公众关心的大气环境监测问题指出,本市主要煤烟型污染物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本市地面监测网络日趋完善,系留气球垂直观测平台是地面监测网络的有力补充,开展垂直观测研究对于掌握高空污染物输送及遥感校验具有重要价值,将为大气环境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二、绿色基础设施和雨水生态运行模式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规划所所长卢士强重点介绍了国外实施绿色基础设施探索和实践经验以及对上海的启示。他指出,国内科研层面尚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限于小尺度空间生态化雨水管理研究,政策层面偏重要求和鼓励,缺少经济政策和管理政策支持,实践层面缺乏宏观层面的生态雨水管理系统实践和全面推广。近期关注的城市面源污染防治领域,应研究建立城市“产流减少、汇流减缓、初流处理”的高效雨水生态运行模式,从法律法规、政策机制、规划计划、科技支撑、标准规范、示范工程等六大方面全面构建生城市化地区态化雨水管理和面源污染防控体系。
三、土壤污染问题和土壤修复工作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与土壤环境研究所所长杨洁针对重金属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土壤污染问题,介绍在这个领域做过的一些有益的尝试,包括世博会园区、迪士尼乐园场地等在内的土壤修复工程项目及相关经验。
四、雾霾防护相关问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围绕如何降低雾霾对人体健康影响方面指出,在我国,PM2.5是排名第4的健康危险因素(前3位分别是高血压、不良膳食习惯和吸烟)。对于民众如何应对雾霾天气,阚教授建议:第一,雾霾天气时,居民尽量呆在室内,减少室外活动的时间或强度,并保持门窗紧闭;第二,可适当佩戴有颗粒物防护作用的口罩;第三,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营养品有可能减轻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四,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可适时推出“雾霾天气(或PM2.5)健康指数”,以直观告诉公众当前的空气质量对健康危害的程度,指导人们采取适当的措施防范空气污染的健康威胁。
五、核与辐射相关知识普及
上海市辐射总工站戈立新重点介绍了核和辐射应用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工业、农业、医疗、消费品领域等,并且核应用技术还作为强有力的工具广泛用于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中。同时提出,核与辐射技术的应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核设施、密封放射源和射线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影响三种。并指出,减少在辐射区域的工作时间、增大与辐射场的距离、工作人员和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充分考虑辐射场内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等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的受照剂量。
六、低碳效益与节能环保
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低碳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静对于企业界面临日益严峻的节能、低碳、减排压力,围绕企业的低碳发展实践,以制造企业、办公楼宇,及工业园区利用碳审计、碳交易等实例,很好的展示了如何在承担环境治理社会责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将是现代企业突破重围,取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关键,通过努力实现低碳效益与节能环保,实现经济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来源:上海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