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6月3日上午10点,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19年天津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李娟主持,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向媒体介绍2019年天津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李娟: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邀请到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温武瑞同志,发布2019年天津市生态环境状况,并回答记者朋友所关心的问题。下面,请温武瑞先生进行发布。
温武瑞: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适逢六五世界环境日来临之际,我们召开记者会,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公报,意在向群众汇报去年环境质量的状况和目标任务完成的情况。借此机会,我谨向长期以来理解、关心、支持天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新闻界的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下面,我简要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情况。
一
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大气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2019年,全市优良天数219天,同比增加12天,SO2、CO稳定达到国家标准;PM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连续两年提前达到“十三五”和攻坚战目标要求。
水环境质量达到近年最好水平。2019年,全市优良水质断面比例首次达到50%,较2014年(基准年)提高25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首次降至5%,较2014年下降60个百分点。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到81.0%,同比增加31个百分点,连续4年未出现劣Ⅳ类水质。
此外,土壤、噪声环境质量状况保持稳定,自然生态系统保持良好水平。环境风险总体可控,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二
重点行动和保障措施
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聚焦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调整结构、深化治理、保护生态、防范风险,集中力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一)助推绿色发展。
一是加快调整“四大结构”。着力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2家钢铁企业烧结机实现超低排放,160个工业园区完成分类治理。城乡居民散煤取暖基本“清零”,“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排查、动态“清零”。编制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和环境准入清单。二是指导企业绿色转型。实施环保“领跑者”制度,推动企业从“被动治污”向“主动治污”转变。建立生态环境、工商联部门合作机制,精准帮扶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搭建环境治理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提升治理水平。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环评、验收等许可事项实现全流程网上审批,登记表备案实现“无人审批”。开展“十百千”工程,主动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进企业。
(二)深化污染治理。
(三)扩大生态空间。
一是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京津冀三地同步制定实施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与河北省签订第二期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二是构建绿色生态高地。全面落实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重点加强七里海、大黄堡保护修复。编制专项规划,推动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严格保护153公里海岸线。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664平方公里。三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开展辐射安全应急演练,用实战提升实力。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严密监管医疗废物、废水,做到监管服务、处理处置“两个全覆盖”。
(四)提升治理能力。
一是完善环境法治体系。颁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发布10项地方标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全年环境行政处罚案件3630件,移送行政拘留案件59起、污染犯罪案件20起。二是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全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开展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深化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4起,其中1起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清理整顿固定污染源,推进排污许可证核发。三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基本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摸清了家底。全面提升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加快研究成果应用、治理技术推广。四是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升级改造大气、水自动监测站点,增设近岸海域监测点位,锻炼硬核监测技术,在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荣获综合比武团体一等奖、3个个人一等奖。五是提升宣传教育能力。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环境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做好信访处置工作,全市环境信访持续保持较低水平。
三
2020年工作安排
确保“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是2020年的重中之重。关键是紧盯硬目标、落实硬任务、采取硬措施。
(一)关于主要目标。
PM2.5年均浓度“退五进四”,控制在48微克/立方米左右;水环境质量“只好不坏”,优良水体保持在50%以上、劣V类水体控制在5%以下;12条入海河流“稳定消劣”;争取环境污染“事故零发”。
(二)关于重点任务。
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三线一单”。继续破解“钢铁围城”、“园区围城”,全面完成314个工业园区治理、全面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有序推进产能转移退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000万吨以下。下大力气推动“公转铁”、绿色港口建设。二是深化污染治理。坚持治气、治水、治海、治土协同推进,坚持减排、扩容两手发力,推动实施一批标志性治理工程。治气上,强化PM2.5和O3协同治理,全面推动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充分挖掘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潜力,关停整合电厂周边燃煤锅炉,强化落实“六个百分之百”控尘措施,全面开展降尘量考核、革新拓展“以克论净”考核。治水上,着力补齐工业集聚区、城镇、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加快推动水系联通、湿地建设。治海上,深入实施“一河一策”,全面整治入海排口,补齐海域污染防治短板,加强生态建设和风险防控。治土上,划定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严格污染地块“先治后用”管控措施,推进天津农药厂、同生化工厂污染场地治理修复。三是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升级保护875平方公里湿地,推动736平方公里生态屏障建设,严格保护153公里海岸线。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推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建设。全面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应急预案。
(三)关于重大措施。
一是强化环保督察执法。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实施办法,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高压态势。二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完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继续完善地方环保法规标准。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三是推进联建联防联治。加强重污染天气预警会商和应急联动。实施新一轮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推动跨区域、跨流域联合执法。
以上是2019年天津市生态环境状况的介绍。谢谢大家!
李娟:感谢温局长对我市生态环境状况作了如此详实的发布。下面,请记者朋友提问。提问前,请介绍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2018年7月,我市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印发实施 “1+8”作战计划,全面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请问过去近两年时间里,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特别是今年要决胜“阶段性目标”,还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温武瑞:谢谢您的提问。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关乎小康成色。天津地处京津冀区域、海河流域下游、渤海湾湾底,资源约束紧、产业结构重、排放强度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责任大、任务重、挑战多。
市委市政府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十分重视,统筹安排、全力推进,各区各部门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我们采取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构建完善“三个体系”。一是构建了攻坚组织领导体系,市区两级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挂帅、靠前指挥;二是明确了攻坚目标任务体系,先后制定印发“1+8”三年作战计划、渤海综合治理强化作战计划、12条入海河流“一河一策”行动方案,目标任务环环相扣、紧密衔接;三是健全了攻坚推进落实体系,坚持法治化、制度化、协同化攻坚,一年至少制定发布一部环保法规,努力增加制度供给,强化政策协同,建立任务、问题两本台账,市政府定期调度、闭环推进。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险滩”,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了关键进展。“十三五”规划9项约束性指标,7项已提前完成,碳排放、优良天数比例两项指标,加把劲、努把力,也能够争取完成。具体来说,有三项标志性进展:一是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从2013年的96微克/立方米降至去年的51微克/立方米、下降47%,重污染天数从49天减少到15天、减少70%,12条入海河流基本消除劣Ⅴ类,蓝天白云、水清岸绿多了,朋友圈晒美丽天津的照片多了。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降幅超过20%,化学需氧量、氨氮降幅超过15%。三是支撑高质量发展更加有力,长期困扰天津的“钢铁围城”“园区围城”治理取得突破,散煤、“散乱污”企业基本“清零”,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两个“短板”加快补齐。
2020年,我们要决战决胜污染防治攻坚战,首先,在战略上要保持定力,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其次,在战术上要协同推进,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突出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不搞“齐步走”、严禁“一刀切”。第三,在落实上要硬之又硬,用好督察、执法两个手段,压实“硬责任”,严格“硬指标”,落实“硬措施”,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


几年前,我市12条入海河流全部为劣V类,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只有2%。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好七场标志性战役,“渤海综合治理”是唯一一场涉海战役。刚才您介绍,我市近岸海域水质改善成效显著,请问有哪些突出的经验启示?
温武瑞:谢谢您的提问。渤海污染“问题在海里、根子在岸上”。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首先必须解决陆源污染问题。我们制定渤海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并升级提速,对12条入海河流实施“一河一策”治理行动,对上千个入海排口实施“查、测、溯、治、罚”专项行动,都是为了减少陆源污染。
12条入海河流两年消劣,是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为确保完成,我们从干流到支流、逐河摸排,从下游到上游、逐区分析,确定了“控源、治污、扩容、严管”的治理思路,启动实施4584项治理工程。具体说,就是强化源头治理,调整工业、种植、养殖三个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强化污染治理,治理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三类污水,削减入河污染总量;强化生态建设,加大生态流量、清理河道淤泥、加快湿地建设,扩大生态环境容量;强化监督管理,管控入海、入河、设施三类排口,全力确保达标排放。过去一年,地表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特别是12条入海河流基本消劣,说明我们的治理思路、治理路径是正确的。
同时,开展了入海排口“查、测、溯、治、罚”专项行动,目前查、测已经完成,建立了清单;罚也有所动作,见到了效果;溯和治是今年的重点,必须确保入海排口持续稳定达标。
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其次要补齐近海污染治理短板。建立实施湾长制,构建“海上环卫”机制,统筹船舶、港口、城市的污水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规范整治海水养殖,实施500米净岸工程。
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最后是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风险防范。坚决禁止围填海,全面实施“蓝色海湾”整治修复规划,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提升环境风险应急能力,建设海上污染应急设备库。
渤海污染综合治理难、长效巩固更难。为此,必须在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增加生态流量、提高入海通量上下功夫,必须在加快结构调整、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减少污染排放、削减入海负荷上下功夫,必须在加大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自净能力、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上下功夫。我们相信,通过陆海统筹、河海同治,综合施策、久久为功,渤海必能重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新景象。


202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刚才发布的天津市环境质量状况公报,对于大气环境质量的描述,都提到了“在气象条件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请问气象条件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有多大?今年春节期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社会活动水平很低,但仍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雾霾,是否说明大气环境质量还是“靠天吃饭”?
温武瑞:谢谢您的提问。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今年春节假期遭逢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活动水平很低,但依然出现了两次重污染过程,一时网民纷纷吐槽。借着您的问题,我也做个回应。
首先,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不容置疑。2013年“大气十条”实施以来,PM2.5作为标志性污染物,年均浓度从96下降到51,下降幅度十分明显。与之相对应,重污染天少了,从49天减少到15天;特别是污染程度轻了,重污染期间PM2.5浓度峰值由2013年的387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9年的248微克/立方米,降幅达36%,且2019年全年未出现严重污染天气。
其次,大气环境质量受气象因素影响不容忽视。大气环境质量好坏,取决于环境容量、排放总量两个因素。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区域大气扩散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风速、混合层厚度等气象因子。具体到城市而言,既受区域整体气象条件制约,又不完全一致。就我市来说,今年1月至2月中旬,风速同比下降18%、湿度增加57%、混合层厚度下降27%,气象条件总体变差36.6%,重污染期间更进一步恶化80%以上,在京津冀区域处于较差水平,个别时段甚至最差。从排放情况看,交通运输、施工以及中小企业生产活动大幅减少,但电厂、供热锅炉等民生保障设施以及钢铁、石化、玻璃、水泥等不可中断行业基本保持稳定,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减少约27%,不足以抵消气象条件变差带来的影响。
第三,打好蓝天保卫战不能动摇。2013年以来,天津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三个途径,累计压减炼铁产能842万吨、炼钢产能1045万吨,削减燃煤总量1400万吨,清洁取暖改造120余万户,完成2.2万家“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或搬迁改造,淘汰黄标车老旧车89万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由2013年的53万吨下降至2019年31万吨,累计削减40%以上;参照国际通行方法,扣除气象因素后,各年份PM2.5三年滑动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83微克/立方米稳步下降至2019年的55微克/立方米,年均降幅在9%到11%之间。可以说,随着污染物排放量逐年下降,我市空气质量持续稳定改善。
总之,气象条件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必须靠人努力、必须依靠减排,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四大结构调整和“五控”治理,严格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大幅度减少污染排放。我坚信,只要把握住减排这个关键,坚定不移走下去,最终一定能摆脱气象因素的困扰,实现蓝天常在,空气常新。


两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浙江西溪湿地、陕西秦岭、山西汾河考察调研,强调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建设。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也指出七里海、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请问我市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温武瑞: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实施了875平方公里湿地升级保护、736平方公里双城间屏障区规划建设、153公里海岸线严格保护等生态工程。鸿忠书记先后7次到七里海调研指导,强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坚持“留白、留绿、留璞”。国清市长强调指出,生态宜居是营商环境重要维度之一,要坚持生态优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近两年,我市水清岸绿、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场景越来越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景越来越多。875、736、153,既是我市的生态密码,更是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具体来说,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一是严格保护。2016年以来,我市连续四年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坚决禁止非法侵占自然生态空间,严厉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违法行为。2017年,全面禁止围填海造地,坚决保护好153公里海岸线。2018年,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393平方公里,占全市陆海总面积的9.91%。2019年,完成红线勘界664平方公里,实现从图纸落实到地块。
二是着力修复。对照中央环保督察指出问题,我市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制定实施湿地自然保护区“1+4”规划,全面升级保护875平方公里湿地,全力守护“华北之肾”。特别是通过实施七里海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恢复湿地3.5万亩,鸟类品种增至251种、数量增至50万只左右,生态系统得到较大恢复,动植物种类明显增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三是加快建设。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个空间,坚决避免摊大饼式发展,在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之间,规划建设736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实施十大生态工程,已初步形成林水相依、宜业宜居的生态场景,为京津冀再造了一叶“城市绿肺”。特别一提的是,去年西青区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蓟州区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突破。
绿水青山,在天津已经从点到面、成片成势。我们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一定能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复工复产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请问应对当前形势,如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温武瑞:谢谢您的提问。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地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较大冲击,也给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挑战: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影响,污染治理的主观意愿减弱,治污投入减少,治污设施运维放松,污染反弹压力增大,环境事件风险上升。总体来看,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汽运、产业布局不合理还没有根本改变,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任重道远,环境质量改善任重道远,环境风险防控任重道远,生态环境保护还需持续用力、接续奋斗。
为了应对新形势,必须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六稳”、“六保”工作,支持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正常。二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调整“四大结构”,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努力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三是破解突出环境问题。严格落实医疗废物、医疗废水监管服务和收集处置“两个全覆盖”,坚决杜绝二次污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四是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抓好复工复产企业环境风险防范,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为了完成新任务,必须创新方式、转变方法。一是优化管理模式。完善环评审批、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简化审批程序,推行网上审批、“无人审批”;实行差异化管理,对环境保护“领跑者”、环境绩效水平高的企业减少执法频次,无事不扰,对违法情节轻微且及时整改的企业免予处罚,让更多的企业得到实惠、享受便利。二是创新监管方式。充分利用在线监测、视频监控、遥感观测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监测、“不接触”执法、“信息化”监管,提高环境监管执法规范化、精准化、信息化水平。三是强化服务帮扶。从监管为主、帮扶为辅,向监管、帮扶并重转变,向先帮扶、后监管转变。今年3月初,我们制定实施了18条具体帮扶指导措施、启动实施了“十百千”服务企业工程,收到较好效果。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帮扶服务力度,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技术、送补贴,共同努力促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护。
李娟: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今天的新闻发布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市攻坚办深入西青调研服务 推动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你的小伙伴七岁啦~ 第七届 “我是小小生态环境局长”公益活动现在开始
行动!一起扮靓津沽大地!
环境日主题歌经典展播!西青区逸夫小学演唱《让中国更美丽》
快来!看看你是第?位美丽中国行动者

天津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策划设计:宣传教育室
编辑:刘金鹏 王晓叶
你真舍不得点赞吗?▼